close


抗戰期間,台灣詩人余光中在四川上學,夜晚燈下學習時常有蟋蟀伴讀。1982年6月17日,此時已身居台灣的他在給大陸詩人流沙河的信中談到嘉義年菜餐廳這件往事,說:「當我懷念大陸的河山,在我的心目中有江南,有閩南,也在無窮的四川。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

企業貸款率利最低銀行推薦

我出生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此前從未到過台灣。我只能從有限的的網路資源和書本以及各種道聽塗說中來描摹我心中台灣的模樣。每一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應該對詩歌抱有熱望,我無比慶幸選擇了中文系,讓我有機會觸摸到一汪愁水瑩瑩的台灣詩壇。席慕容筆下剪玫瑰的少女,一幕幕翻飛的畫面銀行借錢利息怎麼算似乎從短小的詩行中暈染開來,而我的耳邊似乎也響起了蟋蟀的歡唱……台灣絕大部分人都是先後從大陸過來的移民。始終伴隨的移民流動是台灣獨特鄉愁文化的重要歷史淵源。這種獨特,體現在對自身命運漂泊如浮萍的失重感,它的鄉愁,飽含著對故土風物的眷戀,對中華文化的莊嚴尊尚,對家園毀滅的傷痛和對變遷無所適從的失落。蘆洲烤肉食材玉山小額信貸銀行

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兩岸探親,和祖國分離了四十餘年的余光中先生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航船。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那張曾令他日思夜想,輾轉難眠的窄窄的船票終於載著他的鄉愁出發了。然而,余老卻在他的詩篇《歸鄉》中寫道:「四十年後,所有的鏡子都不再認得我了」「一腳踏上去,鄉愁,真能夠解除?」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依然是那座天山,依然是那片北海,找不回的是房前屋後一起捉迷藏的夥伴,是那一夜星光下的團團螢火……鄉愁本來就是一個無解的命題。2015年11月8日,余光中文學館在福建永春盛大開館。88歲高齡的余老說:「兩岸同文同種,一脈相承。文化作為連接的紐帶,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這是任何人無法割斷的。」哪隻蟋蟀在歌唱?四川的也好,台灣的也好,在今天看來似乎已不再那麼重要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日益密切的經濟交流,我們有理由相信兩岸之間的聯繫會越來越緊密。(旺報)






65B4EFB4DF8B75ED
arrow
arrow

    michelwrige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